国家统计局:3月天然气生产创新高,同比增长4.5%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要討論「新清史」學者的研究重點,便不得不提及當中的「內亞轉向」。
GoShare新事業的總監姜家煒也指出企業創新的重要性,近十年的行動網路、行動裝置、IoT等科技陸續到位,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價值練已串接,而台灣擁有硬體創新與整合能力的優勢,因此建議台灣企業可以藉由數位科技的力量,邀請更多人從自身需求出發,串聯企業夥伴共同發展與創造可持續性的永續服務。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副總經理陸孝立指出,企業應善用數位工具,創建與供應商的議合平台,並將ESG原則納入傳統QCDS管理(品質 Quality、成本 Cost、交付 Delivery、服務 Service),有助於提升管理成效,再透過永續思維建立台灣企業與國際的共同價值觀,持續深化國際供應鏈的夥伴關係與產業話語權。
文:Chris Tsai ESG是什麼? ESG又可以稱為永續投資,這樣的縮寫源自2005年聯合國的《Who Cares Wins》報告。以階段性目標來具體實現永續概念,讓企業走向更全面的發展。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3. 善用數位工具 現今數位轉型當道,許多企業紛紛將內部資訊雲端系統化,以此降低供應鏈管理成本。ESG與CSR的差異 ESG與CSR常常被搞混,這裡幫大家簡單釐清兩者的差異。2. 社會(Social) 包含員工健康管理、勞資關係、資安隱私權維護、產品責任、客戶福利等相關內容。
三大關鍵掌握ESG布局 近兩年氣候變遷加劇,提升了台灣各產業對永續議題的關注,而企業ESG的表現,其實牽動著整體供應鏈板塊的發展。ESG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全貌,而數位科技儼然成為企業落實永續發展的關鍵,建議從商業模式或產品供應端思考公司資源的使用,並導入數位化管理。揮舞詞彙跟做出有效的說明是兩回事,回想一下那些只會說「不要為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」和「台灣就是女權太高了」的人。
這些分析會讓你看出更多東西,包括隱藏的價值預設和刻板印象。此外,考慮到人不見得會意識到自己有哪些意識型態,也不見得察覺自己正在發表惑眾妖言,這可能讓你在某些地方比文字的作者本人更了解他自己。不過,一句話符合事實,就夠好了嗎?在人類歷史上有不短的時間,話語如「在美國,平均而言,黑人學歷不如白人」、「在台灣,平均而言,有原住民血統的人學歷不如沒有原住民血統的人」都符合事實,而且或許現在也依舊如此。要發揮此書的威能,在了解史丹利的分析之後,你基本上可以用這些分析來重新閱讀任何文本,像是社群網站動態、專欄文章、書,甚至學術論文。
語言要在你身上產生這些效果,甚至不需要你是個心胸狹窄的壞人,只需要你是個知識有限的正常人,生活在有既定價值觀和敵我意識的群體中,並和其他正常人一樣受到種種偏誤和直覺影響。更糟的是,這樣的人對於自身理性客觀的信心往往還相當高,畢竟當一個人沒能力看到自己的缺點,並因此認為自己沒有缺點,也是很合理的。
注意自己犯錯的可能性:當你學會用鐵鎚,看什麼東西都像釘子。21世紀哲學家史丹利的研究反映古希臘德爾斐神廟銘文「了解你自己」(know thyself),但發揮的影響則擴及全人類。文:朱家安 《修辭的陷阱》推薦序:看見語言的惡之後,我們如何自處? 擁有複雜的語言是人類獨特之處,然而語言的複雜往往出乎人類意料,這讓很多壞東西能藉由語言偷溜到這個世界。它們不適合當作簡單客觀的判斷來公開宣稱,也不該在篩選人類能力時被當成理據,因為這些話即便符合事實,該事實卻是誕生於不正義的歷史過往。
作為群體動物,人類內建敵我心理,我們容易把與自己的政治意見相似者看成好人、政治意見相異者看成壞人,這兩件事都對討論沒幫助,而且都會威脅你的生活品質。這不但是我們身為人類的日常,也是本書為你打開的眼界:讓你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,持有怎樣的認知配備,會受到環境怎樣的影響,能夠用再平凡不過的話語「做」哪些事情、傷害哪些人。然而,這只是語言帶來壞東西的滄海一粟。十萬年來,語言讓人類共同合作發展出前所未有的文明,但也讓人類彼此誤解發展出前所未有的憎恨、戰爭和屠殺。
如果你能找到夥伴,彼此開開玩笑、維持心情、想想點子,然後一次做一些、看見進展,你會更有機會撐下去,讓世界變得更好。這些關於學歷的話語,告訴我們的應該是它們指涉的事實需要改變,而不是它們指涉的事實可以做為理據,讓我們進一步去評價不同族群的能力。
上面這些話聽起來很有道理,因為妖魔化別人聽起來很糟,但是,考量到人類既有的心理和處境,不妖魔化別人其實很難。而且不幸的是,只要人類的認知能力沒有重大進展,只要民主社會裡的溝通效果依然受到背景價值觀、社會氛圍、刻板印象和種種人類心理機制影響,這本書的「實用程度」恐怕不會下降。
避免妖魔化別人:有些人真的是壞人,但也有些人真的不是,尤其值得注意的是:一個人是好人,不代表他的政治意見會跟你相同。在人類歷史中,語言的發展超過十萬年,而上述這些能協助我們察覺部分不正義的細微區分技術,則到了近年才逐漸普及。如同史丹利所說,有時候我們得修正自己賴以過活的信念,才能不把某些人當成壞人。此外,我們可以注意自己秉持的主張有哪些細節,以及這些細節和自己的發言是否真的一致,避免在不經意之下,反而成為用惑眾妖言打擊自己認同的價值的人。當你學到一套關於「有問題的意識型態」和「惑眾妖言」的分析,類似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你身上學生(小孩)在老師(父母)的想像中,同樣是需要被教導、被改造、被灌輸的,是單向的上對下,一種極不對等的姿態――我是對的,是為你好,所以你必須服從我。
目的是逼出一個思考:真如課本上所言「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」了嗎? 此外,由於在學校場域看過不少因觀念問題而造成的性別歧視甚至霸凌,深覺性平教育之重要,而性平可隨機教育。若想說服學生:古典的東西還是有閱讀的必要與價值,與其宣稱其不容挑戰的經典地位,不如轉化閱讀切入方式,使其與時代更接軌,108課綱訴求的跨域思考是門徑之一。
〈張釋之執法〉原是《史記・馮唐列傳》中的片段,被選入國中課文。關於此文的重點之一,最常被強調的是:透過張釋之執法的經過,揭示「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」的法治觀念。
片中呈現了這位曾任教於台大,對台灣的法語教育貢獻良多的法籍教授畢安生,在其同性伴侶病逝後,是如何因當時法律的規定而陷於困境,進而發生悲劇。此外,君與民在法律地位上並不平等,貴族官僚犯罪,是享有特權的。
對一個十多歲的青少年來說,「就事論事」、「尊重法律」等或許有教育意義,然而「不畏皇權」、「依法審理」、「執法風骨」等,畢竟距離他們的生命經驗很遙遠(以此角度解說的話,可強烈感覺到他們的無感)。其次,即使現代社會,是否已完全達到「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」,或許還是個問號。以下以〈張釋之執法〉一課為例。以上趨勢多少也引發中文系生的出路焦慮,然從中亦可見時代的需求與趨向所在。
一旦找到那個連結點,且引發學生共鳴,多少能自我說服:這個工作還是有些意義的。前陣子出現廢除大學國文必修的聲音,也有一些大學已將以文言文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國文課改為「中文閱讀與思辨」、「中文寫作與表達」等課程。
釋之據法審判,不畏皇帝權威,直言抗辯,強調人人都應尊重法律,因此贏得敬重,全文以簡潔的敘事、生動的對話刻畫出執法者的風骨」。「法者,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」,是「期許文帝以『法』為天下『公器』,勿因私人怨怒任意加重其刑。
除了考試、增進古文閱讀能力等功利目的之外,要如何說服他們讀這篇文章是有「用」的呢?以下先談「法律之前,真的人人平等嗎」?再從或許更切合當代需求的人際溝通、說服之道,觀察張釋之是如何說服漢文帝的,以下分三點論述之。這種說法的問題首先在於:「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」畢竟是現代且源自西方的觀念,是否適合套用在以人治為主的東方古老年代。
關於此文,歷來教科書所強調的學習重點,除了引導學生注意:文中如何透過人物對話與動作刻劃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之外。」(康軒版篇章導讀) 「記敘漢文帝命廷尉張釋之審理一樁案件的經過。中學課程在新課綱之後,也逐漸降低文言文的比例。而關於課文的導讀,茲舉康軒版和翰林版如下: 「本文記敘漢文帝時,廷尉張釋之不畏皇權,就事論事,依法審理案件,最後獲得皇帝認同的經過。
此種謬誤已有學者為文分析過。時事往往是教學時極適用的思考材料。
於是,知識硬化成教條。這是我們教育體制內的思維慣性。
這麼久之前的文章在現代是否有值得參考、借鑑或反思的價值?要找到讀它的理由,要讓古代文本生發出意義與價值,就要想辦法找出那個古與今的連結點,它可以是能與當今時空作對照的問題,也可能是恆久不變的人性面,而這個連結點不一定是教科書中捻出的那個所謂「主旨」。筆者播放了短片〈畢安生的故事,讓生命不再逝去〉作為課後延伸思考。